成果简介 |
成果服务教育强国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依据新工科建设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为依托,基于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和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等31个平台,以培养具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照“面向产出、创新引领、项目驱动、产教共融”理念,构建并实践了多元协同引领“六位一体”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全要素、全方位、全路径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了“政-校-企-行”多元协同的“思政引领-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双师并育-实践创新-质量保障”的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课训赛创、五融五促”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高校-产业学院-企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新机制,显著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历经15年的探索、4年的实践检验,本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入选国家级、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获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山东省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获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等教改项目21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教材3部。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培养学生行业契合度提高明显,学生成果产出丰富。成果得到了高等教育专家别敦荣教授、学校领导及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在西安邮电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等省内外9所高校推广应用,对同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成果理念符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可操作性强。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契合不佳。随着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亟需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交叉融合知识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基础,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2)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达成不高。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系统性功能不强,内容质量不高、实践平台不丰富、实施路径不畅通、保障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实践教学育人。
(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缺少校企链接载体导致协同不深。校企签署协议多,有效合作少,缺乏有效推进与落实机制;校企合作各自为政、衔接不畅,缺乏深度沟通与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影响深度合作与可持续性。
|